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25-11-05 09:49 阅读次数: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服务国家“十五五”规划战略需求,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普场馆的高质量发展,促进青年人才的学术交流与创新合作,促进长三角地区科普青年成长成才,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主办,南京科技馆、江苏省科学技术馆承办,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南京科普教育基地应用协会、上海宽创国际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八届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青年论坛于11月1日至2日在南京科技馆举办,来自长三角地区90家科普场馆和科普企业的120余名嘉宾和代表参加活动。

11月1日论坛开幕式上,江苏省科学技术馆馆长孙涛代表承办单位和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八家发起馆致欢迎词。在致辞中提到本届论坛以“十五五”时期科普场馆的使命与变革,聚焦创新驱动、区域协同和行业赋能为主题,共收到投稿论文78篇,投稿数量上居历届之首,内容涵盖新技术赋能实践、人才培育、区域协同发展等五大方向,涌现出一批兼具创新性与实践价值的成果。论坛旨在为青年搭建思想碰撞与实践交流平台,深化跨区域协作能力,为长三角科普一体化注入新动能,助力培育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南京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朱军在致辞中表示,南京作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创新之城,依托53所高校、120余家国家级研发平台及百万在校大学生资源,为科普事业提供强劲支撑。作为全国唯一兼具“世界文学之都”与“国家创新型城市”称号的科普高地,南京以科学精神与人文底蕴深度融合为特色,通过“博物馆之城”建设活化科学传播。南京市科协发起成立的“南京现代科普场馆联盟”已发展到101家成员单位。立足长三角地理中心优势,南京以高铁网为纽带,联合三省一市共建科普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场馆联动、人才共育和技术协同,构建高效通达的科普服务体系。南京市科协将持续深化区域协作,助力长三角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薛利受邀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她在致辞中表示,当了解到本届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青年论坛共征集到近100名青年作者的78篇文章时,她被长三角地区青年科普工作者们对科普事业高燃的热情和活跃的思想氛围所触动。今年3月份薛利理事长出席在南京科技馆召开的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2025年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曾提出构建“人才共育”生态圈,完善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体系的指导意见。当看到这么多年轻人踊跃参加到学术研究上,热忱地为科普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她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她向大会传达了将于11月中旬在重庆召开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学术年会的消息,并提出11月初在南京召开的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青年论坛就好比是自博学会学术年会的“前会”,希望论坛中的优秀作品能在自博学会学术年会上再放光芒。她对青年科普工作者寄予厚望,希望青年们以科学精神重塑民族自信,在长三角创新热土上开拓科普事业新格局。她希望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作为推动全国科普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深化场馆联动、技术共享和思想碰撞,辐射带动长三角、中西部、粤港澳等区域科普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加速形成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轮驱动”新态势。
开幕式由南京科技馆副馆长胡建强主持。随后,浙江自然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吴明克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南京科普教育基地应用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协全国古生物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冯伟民博士分别作论坛主旨报告。
吴明克书记的主旨报告《深耕易耨,共育英才——浙江自然博物院人才培养实践与长三角科普人才协同发展思考》,分享了近几年来浙江自然博物院通过荣誉激励、创新团队建设、职称晋升及高学历人才引进,形成多层次人才梯队。建立“选育用”全链条机制,精准选拔匹配战略需求,分层分类培育领军骨干青年人才,通过导师制、项目实战和数字赋能激发成长;创新提出“生态观”培养模式,强调环境营造、个性培育和长效发展。未来将实施“高峰+高原”人才计划,深化长三角协同共建线上平台、馆校合作及基层赋能,通过数字转型、跨界融合与国际拓展,打造文博人才发展共同体,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冯伟民理事长作题为《重塑科学叙事:科普创作与智慧场馆的协同进化与范式创新》的主旨报告,提出应对信息茧房及伪科学挑战,需以AIGC、VR/AR等技术推动科普创作向“立体沉浸”转型,通过跨界协同强化公众科学认知。报告将科普定位为“社会基础设施”,主张构建科学启发性与公众参与度并重的新评价体系,并聚焦具身认知、可持续科普等前沿方向,培育公众科学思维与科技伦理意识。为实现“科普—科创”双向赋能,报告建议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整合资源,打造国家级科普节扩大影响力,建立跨领域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以智慧场馆为支点迭代科学传播范式,筑牢科技自立自强的社会根基,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作为本次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联盟自今年6月起至8月底面向联盟成员单位青年科普工作者及相关研究领域研究者征集学术论文。本届论坛征文活动共征集到投稿论文78篇,经资格审查及专家评审,评选出10篇获奖论文,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获奖论文中,包括来自省市不同行政级别科技馆的优秀作品。南京科技馆共有10多篇文章向论坛投稿,其中青少年赛事工作部副部长夏远娟题为《基于政策网络理论视角的科技辅导员培养机制研究:困境与对策》的论文以总分最高分获得一等奖。
在安徽省科学技术馆副馆长汤林主持的十佳论文分享会上,十位青年学者分享了对行业的思考、观点和经验。本届论坛十佳论文围绕科普场馆高质量发展展开系统性研究,聚焦社会需求与技术变革下的创新实践。研究涵盖场馆功能升级、资源跨界整合、数字化应用及可持续发展机制等核心议题,提出从服务模式重构到文化IP培育的多维解决方案。部分成果立足老龄化、区域协同等现实挑战,探索科普服务与公共文化深度融合路径;另一些研究以科技赋能为切入点,推动场馆从传统展示向“心智建设”“科技转化”等深层次价值跃迁。系列成果为科普场馆破解发展瓶颈、构建新型科学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11月2日上午,在南京科技馆国际学术报告厅为十佳论文作者颁发获奖证书。颁奖仪式由南京科技馆馆长张志强主持。随后召开了由青年创新项目分享平行论坛和主题交流沙龙两个板块构成的青年专题论坛。

青年创新项目分享设两个专题,在合肥市科学技术馆副馆长葛宇春主持的专题一分享会上,6位分享者围绕“技术赋能与场馆运营管理创新”主题,分别就区域科普研学资源协同发展、生成式AI在内容生产中的应用、博物馆空间功能转型等议题进行了探讨,并围绕科普IP运营创新、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及人才认证体系等方向展开交流。研究提出通过技术融合与跨界联动重构场馆服务生态,以智能工具优化内容生产流程,推动教育功能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同时构建“技术+人文”双轨人才培育框架,为科普场馆破解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运营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专题二由浙江科技馆副馆长叶影主持,该专题聚焦“科普内容创新与传播实践”主题,6位分享者分别就科普资源协同供给模式创新、“科技馆+”模式下人工智能科普活动实践、“双减”政策下科技馆校外教育功能拓展等议题进行探讨,并围绕HPS教学理念融合科学家精神教育、馆校企合作开展项目式教育活动、场馆展览与线上教育深度融合路径等内容展开交流。研究通过实证分析与案例解读,探索资源整合、技术应用及跨界协作的创新路径,提出构建多元协同的科普生态体系,推动科学教育从知识传播向思维培养升级,为数字化时代科普内容生产与传播模式转型提供实践参考。
随后的主题交流沙龙由南京科技馆副馆长孙强主持,邀请到泰州科技馆馆长仇济群、扬州科技馆馆长王宇明、马鞍山市科技馆馆长张震、临平科技馆馆长汤凌、太仓科技馆馆长张瑞、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副馆长季承6位馆长,围绕“面向‘十五五’的科普场馆革新、技术赋能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一主题展开研讨。馆长们聚焦生成式AI、元宇宙等技术驱动下的内容生产与虚实融合体验升级,探索区域一体化协同机制,推动资源共享与品牌联动。针对技术路线选择、跨界资源整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等痛点,与会者提出构建“公益+商业”平衡生态,通过馆校企协作降低研发成本,借力政策优化文商旅融合路径,为科普场馆可持续发展和公共价值提升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现场气氛活跃,嘉宾畅所欲言,碰撞出许多思想的火花,为科普场馆面向“十五五”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许多启发。

论坛尾声,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荣誉主席王小明代表联盟对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党委书记、理事长薛利女士的到来和自博学会对联盟的关心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谢,并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他对论坛组织工作给予充分肯定,点评本届论坛节奏紧凑、亮点纷呈、干货满满。他对青年科普工作者成长成才非常关切,他强调“科普事业的未来在青年”。基于数十年科普研究与管理实践经验,他对青年科普工作者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学术研究需立足“小切口、深挖掘”,聚焦行业根本性问题;二是倡导以持之以恒的学术定力夯实专业根基,在长期积累中厚植创新潜能;三是鼓励突破传统框架,探索构建科普领域新理论体系,激活中小场馆的创新潜力。他提出,中小科普场馆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成立八年以来,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面对“十五五”新阶段,联盟将深化区域科普资源一体化战略,着力打造可复制推广的协同发展模式,强化科技与科普的共生关系。“哪里有科技,哪里就有科普,科技浪潮奔涌之处,即是科普人的机遇所在”,联盟将持续赋能大中小场馆协同进化,助力构建全域联动的科学传播新格局,为全国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长三角智慧。
联盟借本届青年论坛的契机,汇聚与会的各盟员场馆负责人召开联盟党建工作座谈会,集体学习了由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党委审定的《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党建工作规则》,会议审定了青年专题论坛内容并开展了交流讨论。
南京科技馆作为2025年度长三角科普场馆联盟的轮值主席馆,充分发挥协同创新枢纽作用,年内已发起联盟年度工作会议、青年论坛、专项培训等系列活动,积极推进品牌活动创新、资源共享及人才培育,通过搭建“理论研讨+实践共创”双轨平台,联动三省一市成员单位构建长效协同机制,以“资源通联、技术互通、人才共育”三维赋能区域科普生态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