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区科协 > 建邺区
区科协
建邺区

科普筑梦 智创未来|殷悦:用心用情,唱响新时代科普“渔光曲”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24-05-11 11:07    阅读次数: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快来听听我的手机铃声,这是由我们‘苏渔谣’团队自主创作的同名曲目,希望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大家了解渔业、爱上渔业。”谈及自己的科普团队,殷悦十分自豪,滔滔不绝地和记者分享道。在她看来,科普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群志趣相投、拥有相近情怀的科研人员在钻研和奉献中筑梦的过程。2017年,“苏渔谣”科普宣传团队成立,从最初的“跌跌撞撞”到如今成为拥有50余成员的江苏省著名科普品牌团队,殷悦充分聚合专业资源,最大化团队优势和潜能,用心、用情、用爱,让“科普甘露”滋润“科学沃土”,唱响新时代科普“渔光曲”。

    发挥团队优势 她争做“渔圈”科普引路人

如何将晦涩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这是“苏渔谣”团队在成立初期面临的一道难题。殷悦坦言,科研人员经常因为太过专业,写的科普文章像学术论文一样难懂。后来,她想到了一个好办法,让圈外人士“定骨架”,科研人员负责“填血肉”,从而使科普文章更接地气。她告诉团队成员:“你们的孩子就是最好的试金石,出书之前,先让他们读读初稿,如果他们能明白,那科普就成功了一大半!”在殷悦的巧妙引导下,团队的工作渐渐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一方面不断吸收科技新知,另一方面又将这些知识以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给大众,形成科技输入和科普输出同向而行的良好局面。

务实有效、持续推进、通俗易通、融合创新是殷悦为“苏渔谣”团队设置的科普工作目标。作为一个拥有50余成员的科普团队领导者,殷悦告诉大家不能局限于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而是要敢于走出实验室的“舒适圈”,释放创意火花,积极探索“科普+”这一革命性新模式,让科普和时代发展并驾齐驱。

科研人员参演科普剧、编撰科普书籍、制作文创艺术品……这些打破人们固有认知的行为在“苏渔谣”团队时常发生。这些严肃、认真的科研工作者一旦开启创作模式仿佛“解锁了新技能”,用丰富的科学创意和畅想给人们带来了无限惊喜,使得渔业文化进一步鲜活起来。“尽管外界常说我们的团队‘卷’且辛苦,但我们深知,科普不仅仅是一种责任,更是源于内心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七年来,“苏渔谣”科普团队不断壮大,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怀揣科普梦想的伙伴加入,共同致力于让渔业知识“触手可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好“大朋友” 她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种子

“老师,这些标本都是真的吗?”“中华鲟为什么能够长这么大?”“白鳍豚身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斑点?”在江苏渔业生态资源保护科普体验馆里,学生们围着身着红色马甲的殷悦争先恐后地问道,而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解释、循循善诱,鼓励大家在观察和思考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殷悦开展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中一个稀松平常的场景。

“青少年时期是树立理想、发展兴趣的关键期。科学的种子一旦播下,就可能在他们心中长成一棵棵参天大树。”殷悦说。走进6个省份、19所高校、中小学及幼儿园,创作出版渔业科普书籍30本(套),惠及人数高达10万人次,近年来,殷悦带领团队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们感受到渔业的魅力,培养学生们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力,培养一颗颗有创造力的心,在他们的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

上百幅原创手绘科学画、以春夏秋冬为线索、用故事的形式叙述……由她总主编的《渔美四季丛书》,不仅引领广大青少年走进一个五彩斑斓的水下世界,更为他们打开了一道触摸科学、爱上科学的门。在书中,环棱螺被形象地称作“水中的老黄牛”,罗氏沼虾昼伏夜出的奥秘被揭开,胭脂鱼、克氏原螯虾等十二种水下生物的科普价值被充分挖掘,受到了孩子们的广泛欢迎。

“自从上次科普活动之后,我家孩子对克氏原螯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都会带着那本被翻得已经磨损的《苏渔谣》科普书籍去学校,与同学们分享他的新发现。”一位家长铁粉和殷悦反馈道,这令她感触颇深。殷悦认为,能够通过科普阅读激发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分享的热情,正是她多年坚持科普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以文促创 助力科学传播“出圈”更“扩圈”

“学生肯定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形式好新颖!”……在网络上搜索科普舞台剧《海洋的孕育,珍珠的魅力》,点开评论区,好评映入眼帘。该舞台剧以珍珠为主线,描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珍珠生长受阻,经过人类对海洋的保护让珍珠重新焕发光彩的故事,获得了2022年国际科学表演大赛中国区金奖、银奖、最佳人气奖、国际赛区优秀奖等多个奖项,这是殷悦带领“苏渔谣”团队在“文化+科普”领域开展的一项生动实践。

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水下生物绘画作品、一本本详实有趣的渔业文明研学读物、一个个独具匠心的手工文创作品、一场场沉浸互动的渔业舞台剧目……在文化的框架里融入科学的精华,让观众在亲身体验中汲取知识的营养,殷悦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科普呈现形式,在向社会大众普及渔业资源保护重要性的同时,也让大家充分感受到渔业历史文化的魅力。

“公众喜欢什么样的科普作品,我们就向这个方向努力创作。”殷悦表示,团队围绕“有趣”“有用”“热点”“好奇心”等核心要素,精心打造了多个科普栏目,如知识解读栏目《渔快的涨知识》、科学家精神栏目《渔人先锋》,以及历史文化传承栏目《小渔童》等。这些栏目为公众提供了多元化、多层次的科学传播内容,不仅满足了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渴望,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了公众的科学兴趣、思想观念及理想信念。在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科普成果已经初见成效,其中,“苏渔谣”科普系列作品先后荣获了长江科学技术奖科学普及奖、2022-2023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普奖等省部级奖项,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团队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他们未来工作的鼓舞与鞭策。

“每一个地方的渔业是不一样的,但是科普是无国界的,我希望用各国的语言把江苏的渔业歌谣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殷悦和记者勾勒渔业科普的美好愿景并讲道,未来,“苏渔谣”团队将进一步拓宽科普的“触角”,深入基层百姓和少年儿童的生活,努力让科普资源向“最后一公里”配送。同时,团队将不断降低科普作品的知识“密度”,通过不断创新和升级,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立体式的科普覆盖,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多元化、多层次的科学认知需求。


[殷  悦]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现担任中国农学会第三批科技志愿服务分队队长、中国水产学会科学传播专家团队队长、第六批江苏省首席科技传播专家、首批“江苏省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团长、江苏省农学会自然教育分会副理事长、科普中国专家等多个社会性职务,曾获得“典赞·2022科普中国”江苏省推荐十大科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