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组织人才
组织人才

邵国青:突破关键技术防控猪疫病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19-12-03 10:15    阅读次数: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我国是养猪大国,养殖量大约占全球的56%。猪气喘病(猪支原体肺炎)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传染病,该病会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导致继发感染,造成整群死亡,每年导致全国养殖户直接损失100亿元以上,成为制约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省农科院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邵国青长期致力于猪气喘病免疫研究和家畜重大疫病防控技术研究。   

  之前国内外防控猪气喘病主要依靠抗生素和灭活疫苗,但抗生素易导致病原菌产生耐药性,灭活疫苗存在免疫期短、保护率低等缺陷。因此,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防控手段,是我国养猪产业急需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国际兽医免疫预防领域面临的重大挑战。活疫苗具有免疫保护快、效力高等优势,是防控猪气喘病的理想手段,但其创制存在着超强毒株分离、强毒致弱、无细胞培养工艺等难题。省农科院猪气喘病研究团队围绕这些难题,开展了30多年的持续攻关。1985年,邵国青来到省农科院,成为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何正礼先生的研究生,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开始了对猪气喘病免疫的研究。   

  经过十几年的试验,猪气喘病团队在超强毒株分离方面,创制了KM2无细胞培养基,攻克了强毒株体外培养的关键技术难关。同时,汇集12个省市、400多份病料,通过独创的“病肺块浸泡技术”与“微粒凝集鉴定技术”,成功分离获得临床毒力罕见的猪肺炎支原体安宁系168超强毒株;又独创了“KM2无细胞培养-本种动物回归交替传代”的致弱技术,攻克强毒致弱过程中免疫原性同步减弱的技术难关,历经14年连续继代最终育成国际上首个免疫原性高、适应无细胞培养的猪肺炎支原体克隆致弱株,为活疫苗创制和产业化生产奠定了决定性基础。根据猪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局部感染的特点,开拓了安全高效的肺内免疫途径,使疫苗保护率达80%-96%,创制了免疫效力居国际领先水平的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2007年,该疫苗获国家二类新兽药注册证书和农业部兽药产品批文,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并推广应用。随后在全国28个省市转化应用3500多万头份,新增社会经济效益60多亿元。该活疫苗与进口灭活疫苗相比,保护率提高20%,免疫期延长3-5个月,成本降低80%。上市后一举打破了进口灭活疫苗产品对我国市场的垄断,对我国猪气喘病高效、低成本防控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后近10年,邵国青带领团队研制成功气溶胶免疫途径和肌肉注射新佐剂,扩大了活疫苗的应用范围,引起国际关注。  

  2018年8月非洲猪瘟传入我国,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灾难,面对行业的紧迫需求,邵国青全身心投入非洲猪瘟防控技术研究,根据欧洲防范非洲猪瘟的经验,结合国内养猪特点,采用清单革命和科研训练的方法,创造性的形成了高标准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新模式。2018年12月起,新模式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网络视频在全国直播,并在全国多个示范点成功应用。为解决社会化生猪复养难题,他调研全国的猪场成功案例,倾听一线行家意见,发现“微生物发酵床”养殖方法和黏膜免疫改善对防控非洲猪瘟有明显作用。临床研究发现,非洲猪瘟破坏了猪的黏膜系统是染病致死的关键。而经过测试,发酵床养的猪的黏膜系统更强壮,肠壁更厚,肠道可以比普通猪长4至5米,对多种病毒都有抵抗力,同样能够抵抗非洲猪瘟病毒的侵犯。如果在饲料中增加发酵纤维素,同时增加黏膜免疫增强剂,具有更好的防控效果。   

  面对数字化未来,面对现代畜牧业生产问题,邵国青和他的团队仍在致力于用更高效更新的技术来解决猪气喘病防控问题,他们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实践,在科研和创新的道路上攀登不止。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