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区科协 > 秦淮区
区科协
秦淮区

2025年第五期江苏科学大讲堂 暨科普江苏•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在秦淮区举办

发布人:     发布时间: 2025-09-30 10:43    阅读次数: 显示稿件总访问量

9月28日,由省科协主办,省科学传播中心、凤凰传媒集团、市科协、秦淮区科协联合承办的2025年第五期江苏科学大讲堂暨科普江苏·院士专家科普基层行在秦淮区举办。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周忠和应邀作题为《对人才教育与创新的一些思考》的专题报告。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冯少东主持报告会。省科协党组成员、分管领导、二级巡视员,市科协主要领导,秦淮区政府主要领导讲座前与院士进行了亲切的交流,省市科协机关事业单位有关人员,秦淮区机关部门、街道等相关单位200余人参加报告会。

周忠和是我国古生物学领域的领军专家,长期深耕早期鸟类演化、热河生物群及相关地质环境背景研究,取得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凭借卓越学术贡献,他先后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国际古生物学会主席,获颁美国鸟类学会荣誉会员等称号。

报告中,周忠和以《对人才教育与创新的一些思考》为题,从“教育与创新的历史渊源”“好奇心、教育与创新”“反思:我们的好奇心去哪了”,以及“对人才教育与创新的10点思考”四个层面展开,系统阐述了好奇心在推动创新与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他指出,好奇心并非人类独有,而是深植于生物本能的原始驱动力。通过鸟类鸣唱的地方差异、灵长类工具使用等生动案例,他揭示出创新行为在动物界已具雏形,并随着人类文明进程不断发展。“好奇心是从事科学研究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力,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主要驱动力。”他强调。

面对当前教育与社会文化中好奇心流失的严峻现实,周忠和以建设性的视角提出,重建滋养创新的生态需要多管齐下。在教育层面,他主张人才教育应遵循教育重演论,认为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是激发和引导科学好奇心的重要途径。在人才机制层面,他呼吁构建“伯乐式”的发现机制,并促进跨学科交融。他指出,在当今社会,制度与文化是更大的伯乐。创新人才的培养道路是无法规划的,重要的是创造他们寻找道路的本领,帮助他们清除前进道路上的一个个路障。在科研范式层面,他明确“自由探索”相较于“需求牵引”才是创新的最原始动力,必须在自由竞争与稳定支持之间找到有效平衡,并建立对失败的宽容机制,尤其要为那些高风险、未必能百分百成功的探索留出必要空间。

现场参加报告会的人员与周忠和院士进行了互动交流,周院士耐心严谨地作了一一解答,同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本场报告会引起热烈反响,与会者表示,周院士的报告贯通古今、视野宏阔,这场报告超越了单纯的教育学讨论,实质上是一场关于如何重塑国家创新文化的深刻思辨,为当下人才与创新困境提供了启发。

赠书仪式上,周忠和向南京市双塘小学、育英中学、常州市北实验中学的3位学校代表赠送了其首部科学传播文集《我的科普之道:科学精神与科学传播行思录》。

本次江苏科学大讲堂不仅是一场高水平的学术报告,更是一次凝聚共识、启迪未来的思想动员,为秦淮区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注入了强劲的学术动能。